焦作信息港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综艺娱乐、热点新闻、体育健康、商旅生涯、生活百科、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2022-09-05 00:53:03
【导读】“深圳的出口被越南超越了!”一组对比数据在中外媒体引发广泛关注。数据显示,深圳3月出口约1200亿元,同比下降14%,而越南3月份出口额折合约2275.7亿元,几乎是深圳的两倍,同比增长14.8%。从出口规模到增速,越南都超过中国深圳。国际舆论场上一些人将“投资热土”“未来世界工厂”等名号与越南关联起来。越南投资前景真的如数字一般可观吗?深圳为什么“落后”?两者经济有什么可比性?
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曾就此事回应,“越南人均收入大概是我们人均收入的十分之一,我觉得这是不可阻挡的,”唐杰表示,“自古华山一条路,只要你走向了工业化的道路,你就要不断地向上攀登。只要你的收入变高了,收入低的地区就会把一些配套的产业吸引走,(逼着你)不断地向上爬。”
本文正文《“越南出口超深圳”的背后》原载“货殖说”,延伸阅读《对话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越南是否会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转载自“新京智库”,特此编发,供诸君思考。
“越南出口超深圳”的背后
✪ 杨晔 允煦 倪浩
环球时报驻越南特派特约记者
▍ 深圳出口为何下降
根据深圳海关发布的 数据,今年第一季度, 深圳出口额为4076.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6%,其中,3月份出口约1200亿元,同比下降14%。
同期,越南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越南货物出口额为891亿美元(约合584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4%,其中3月份出口额为347.1亿美元(约合2275.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8%。
英国广播公司(BBC)在报道中称,越南是人口近亿的国家,深圳则是常住人口1700多万人的一个沿海城市,深圳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基地,在近30年来傲居中国内地城市外贸额的 首位。第一季度,越南出口总额超出深圳多达277.5亿美元。其中3月份的数据差距更大,几乎是深圳的两倍。
对于深圳今年第一季度出口下滑,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所副所长王振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主要受疫情扰动和需求收缩因素的影响。2月份香港疫情快速蔓延,深港跨境物流运输受阻使得深圳外贸开始显著承压。记者在深圳统计局3月份的统计月报中也发现,今年第一季度,深圳面向香港的出口大幅减少19.2%,而深港贸易在深圳出口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机电产品占深圳出口近八成。统计显示,1—3月份深圳机电产品出口同比下降4.2%,是导致深圳一季度出口总额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去年下半年以来,欧盟不断设置包括关税在内的贸易壁垒,对公司产品的海外销量带来明显负面效果。2月底,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市场的出口业务受到剧烈冲击。尤其是对俄罗斯市场的出口。
▍ “触底反弹”和统计方式
相比深圳,越南政府从今年3月份开始将疫情“常态化”处理, 继而在5月15日宣布入境该国无须核酸检测的政策。据此带来的经济“触底反弹”也是显而易见的。
越南一家外资服装企业的负责人表示,自今年3月以来,他所在的企业订单数增加一倍,保守估计生产到今年第三季度没有任何问题。 另据越南工贸部2022年第一季度的统计显示,美国成为目前越南最大的纺织品出 口市场,进口额升至43.6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近25%。
越南近期出口增长显著还有以下三点原因:第一、此前很多受疫情严重冲击而停滞的领域,随着复工复产的全面推进,产能加速恢复,经济指数明显增长;第二、很多企业积压大量订单,在计算经济指数时也都计入当前时期,因此从指数上看回升显著;第三、越南积极吸引外资,在外资准入、营商政策和人力成本等方面具有优势。
据越南劳动荣军与社会部针对当地的劳工薪酬调查显示, 截至2021年年底,越南基础生产业的人工薪酬仅在1500元至2000元人民币之间浮动 。低廉充足的劳动力既是吸引外资的“招牌”,也是埋在越南社会中的潜在隐患。以胡志明市为例,截至2022年4月底,该市房价均价已增至3300美元/平方米,大大超过当地刚需群体承受范围。
此外,越南目前仍处于依靠廉价劳动力进行低端组装获利,能实际获利的幅度非常有限。除越南之外,印尼、柬埔寨等周边市场崛起,也跻身这个地区较为活跃的低端制造业产品产地,与越南存在竞争关系。
▍ 越南人怎么看深圳
提到深圳,依旧是不少越南人向往的“理想都市”。 曾经多次前往中国考察的越南人士黄氏兰英以共享单车为例分析,越南首都河内从2020年引进“共享单车”理念至今,仍未能形成一条流畅惠民的链条,但在像深圳这样的中国城市早已成为日常。她表示,越南的城市与中国深圳目前经济发展的阶段尚未处于同一水平线。
不过,中科大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副会长陈经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和越南的出口不具可比性。“ 实际上,越南早在2019年第一季度出口便开始领先深圳,但当时大家并没有关注。 今年以来在中国外贸承压的舆论环境下,大家开始对一些数据敏感”。
与舆论的关注点不同,陈经认为,越南与深圳甚至中国在出口上合作多于竞争,甚至某种程度上越南出口是“嫁接”在中国制造业产业链条上的。陈经解释说,越南很多出口来源于中国制造业转移,在越南组装完后,仍然面向欧美市场。“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中国和越南是合作关系,中国提供生产设备、各种原材料部件,越南则在生产成本上提供优势。 ”陈经说,中国与越南在产业链条上所占据的位置是明显不同的,合作与互补还是双方经贸往来的主流。
越南并不能替代现在的深圳 ,黄荣芬表示,“我们没有想过把公司搬到越南,现在生产基地在东莞,因为这边配套比较齐全,到越南万一当地配套不行,我们的投入就会打了水漂”。
对话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
越南是否会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 侯润芳 | 新京智 库
如何看待一季度越南出口超越深圳? 当前越南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和角色是怎样的? 越南想要成为世界工厂面临哪些挑战? 还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产业转移的现象引发关注。 对此, 魏建国表示,不能把产业转移归因于人口红利的消失。恰恰相反,要通过提高工人工资来解决收入差距问题、中西部差距问题 。 “要顺势而为,中国制造业要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配置上下功夫,而不是通过降低工人工资的办法保持制造业的竞争力。 ”
针对产业转移现象,国家提出,强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建设。中西部地区是否有能力承接产业转移,如何承接?魏建国表示,与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相比,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在承接制造业转移时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中西部地区要在打造最佳营商环境上下功夫,政府要有敢闯敢拼的精神,努力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
新京智库:当前越南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和角色是怎样的?
魏建国:整体看,越南制造业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位置。越南制造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如电器加工、制鞋、箱包制造等。从贸易结构看,越南出口的产品以纺织品等为主,高新技术产品很少。近期越南出口增加,也主要是这些产品的出口量增加了。但全球市场和销量就在那里,因此也不见得以后它们这些产品的出口会继续增加。
从制造业需要的基础设施、原材料供给、全员劳动生产率等多个要素看,越南的制造业在全球还属于小打小闹的阶段。当前越南制造业的部门种类和中国的义乌很像,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特别在RCEP生效后,越南很好地利用了原产地规则,转口贸易发展得很好——中国出口了大量的布匹、棉花等初级产品到越南,在越南加工好产品,再被运到马来西亚。总之,在全球产业链上,越南和深圳不在一个台阶,和中国更不在一个台阶。如果把全球产业链上的位置分为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幼儿园等级别的话,目前越南制造业处于幼儿园的水平,而深圳已经是大学、甚至是博士后的水平。
当然,越南有很大的野心,美国也在背后煽风点火,美国也希望越南在短期内能够超过深圳、上海等。不只是越南,美国也希望世界工厂从中国转移到越南。
新京 智库:越南想要成为世界工厂,面临哪些挑战?
魏建国:我认为,成为世界工厂有先决条件,最主要的条件有三个:第一,要有部门齐全、完整高效、灵活、上下游无缝对接的生产链、供应链。仅仅从物流效率看,现在越南的港口、机场、公路等基础设施并不完善。第二,除了硬件设施,从软件设施看,成为世界工厂必须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技工队伍。比如,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工厂,不但是因为有大量的劳动力,而且还有一两亿人的技工队伍。第三,要有一个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从顶层到基层,各个部门能够快速协商、形成合力,而不是政出多门,让投资者受阻。从上面三个条件看,越南还有一段路要走,一时半会儿还成为不了世界工厂,也永远不会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新京智 库:如何看待未来中越制造业的关系?
魏建国:我们应该看到,现在美国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国家取代中国、成为中国的竞争对手,给中国一点苦头吃,阻碍中国的发展。但中国一直和其他国家进行合作发展,相信今后中国和越南仍然是合作共赢的发展关系,或者说合作式的发展关系,在这一点上,无论是越南还是外国的跨国公司都很清楚。
今年1月1日,RCEP正式生效。RCEP旨在促进亚太地区的共同繁荣、各个国家走共同富裕之路。在RCEP的合作框架内,必须要有一个主体国家,就像一个机床的主齿轮一样,带动其他国家。我觉得,中国在RCEP中担任了这一主引擎的角色,未来越南、柬埔寨、老挝、印尼等国家会借着RECP的东风,跟上中国的步伐,实现自身的发展。那么,为什么说,中国在RCEP中起到了主引擎的作用?有几方面的原因:第一,经过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一个全球最佳最完备的产业体系和链条,以及高效、高水平、灵活的技工队伍等。第二,中国有一个很大的消费市场,包括生产资料大市场、生活资料大市场等。无论是RCEP中的哪个国家,都没有中国经济这么大的体量、能力和发展水平。第三,中国一直和其他国家平等相待、和平共处,不设立任何贸易歧视规则和政策等,也不像美国那样动不动挥舞贸易保护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大棒。相信在以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等全球贸易规则体系下,中国可以赢得更多的朋友,这些国家也会嵌入到中国的供应链和产业链中。
总之,相信未来在RCEP框架内的产业链上,中国是链主的地位和角色。中国自身在发展的同时,也会带动越南等下游国家的发展,甚至带动日韩等买方市场的发展。越南不可能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不会成为中国发展的障碍。
新京 智库:但近年产业转移的现象引发关注,很多人对产业链向越南等地的转移很担忧,你如何看?
魏建国:首先,我认为有些制造业的转移是符合经济规律的。我们按照资本逐利的规律,通过RCEP加大与越南的合作,但是在这个产业链上仍然是以我(中国)为主。比如,我们向越南出口棉花,越南加工成布料等初级产品。在这个链条上,越南只是发展加工贸易,链条上仍然是以中国为主。第二,当前由于中国疫情防控,有些订单过去了,但实际上还存有一定的隐患。比如说,假如越南还会暴发大规模的疫情的话,也许会造成工厂停工、撤回订单等情况。可能之前从中国流失到越南的订单又会返回中国。
新京智 库:有观点认为,随着中国制造业成本的上升等原因,中国制造业会加速向越南等地转移。你如何看待这一趋势?
魏建国:刚已经提到了,当前订单外流的原因,主要是我们国家以人民的生命为第一,为防控疫情采取了隔离封闭等措施,这样导致了我们一时的落后,但并不代表我们会一直落后、我们会整体落后下去。
从长期看,有观点认为,成本上升、人口红利消失等原因导致了订单外流。就是说,把产业转移归结在中国工人工资的增长上。比如说,在深圳,一个月四五千元的工资可能招不到工人。而在越南,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才1500元左右。中国工人工资是越南的好几倍,这样导致中国制造业优势丧失了。那么,中国制造业如何保持优势?对此,有人提出两个解决办法:一个办法是,把工人工资降下来。还有一个办法是,今后中国的产业发展趋势主要是发展中高端、高端的产业,可以把一些低端的或者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出去。这些观点和解决办法都是误判,都是错误的。
我认为,不是因为企业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导致了产业转移,不能把产业转移推到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这个因素上面。我们看德国、日本这两个制造强国,它们不但制造业水平高、产业链高端,劳动力成本也就是工人的工资也比我们高很多。 因此,说工人的工资高导致订单外流甚至制造业的外迁是站不住脚的,也是没有理由的。恰恰相反,我们要通过提高工人工资来解决收入差距问题、中西部差距问题,从而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
那么,如何提高工人的工资?我认为,途径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中国制造业由低端向高端发展。所谓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是指反映一个地区所有从业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衡量劳动力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 一个地方制造业的竞争力,不光靠工人的低工资,更要看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应当说,当前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并不低,比越南和墨西哥都高。 此外,一个国家制造业的竞争力还取决于土地、资本、信息、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配置水平。制造业竞争力强的国家,可以把所有的生产要素实现极佳的配置。从一些数据看,中国可以做到这一点。比如,当前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国。未来我们要加大对外开放的水平、进一步打造全球最佳的营商环境、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等,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搅动全球生产要素,吸引全球的资本、技术、 人才等,最终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通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打造了全球的世界工厂这一地位。下一步,中国的目标应该为全球高精尖制造业的世界工厂。
总之,我们要顺势而为,中国制造业要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配置上下功夫,而不是通过降低工人工资的办法保持制造业的竞争力。 通过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极佳配置,中国制造业可以实现向高端迈进,同时也可以提高工人的工资。
新京 智库:根据“十四五”规划纲要,我国将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强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建设。今年4月,工信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对于产业链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您的建议是什么?
魏建国:我觉得,首先要消除一个误解,认为中西部地区承接制造业转移时没有优势和竞争力,存在“三个没有”或者说三个方面的“缺陷”。第一,认为中西部地区缺港口会造成物流运输不畅、降低物流效率,这不利于制造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对于这种说法,我不认同。实际上,中西部地区通过“一带一路”战略、中欧班列、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和很多国家的经济带都已打通。比如说,疫情之下,货柜缺乏、海上货运成本增加,开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欧班列运行得却很好。因此,我认为,中西部地区可以承接制造业的转移。第二个误解是,认为中西部地区没有人才。制造业的人才不会轻易地“东南飞”转移到越南,中西部地区对人才还是很有吸引力的。第三,一个地方能不能承接产业转移,关键在于这个地方的营商环境是不是能让投资者赚到钱,能够得到好处。有观点认为,中西部地区在营商环境上没有竞争力,我认为这也是一种曲解。
浙江的义乌在最初发展时,在交通运输、人才、营商环境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但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义乌已经成为全球小商品市场。从义乌的发展经验看,我们要破除那种认为中西部地区不能承接制造业转移的错误观点,要树立正确的观念。这个观念就是,与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相比,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在承接制造业转移时具有一定的优势。当然,中西部地区还要加油,要克服一些不足之处,继续增加 我们的竞争优势。
新京 智库:在承接产业转移时,中西部地区还要克服哪些不足?
魏建国:首先,中西部地区要在打造最佳营商环境上下功夫。据我了解,现在成都、重庆等地正在打造营商环境上大力下功夫,以更快、更大力度吸引外资,实现承接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还比如,河南、陕西等省也在加快发展跨境电商。
其次,政府部门的决策者应该改变思路和理念。有中西部地区的官员认为,一些转移到东南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低端产业,不必留住,也没有用武之地。我不认同这一看法,我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西部地区仍大有用武之地。比如,近年来武汉大力发展汽车零配件产业,做得就很好。还要转变的一种观念是,认为中西部地区发展制造业没有优势。 比如,刚提到的,有人认为中西部地区没有港口、交通不便等,不能承接产业转移。政 府要转变思路,以敢闯敢拼的精神,要把物流、人才、资本、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搅动起来,哪里不足就加强哪方面的工作,努力实现要素的最佳配置。
本文正文《“越南出口超深圳”的背后》原载“货殖说”,延伸阅读《对话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越南是否会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转载自“新京智库”。